【開悟,沒有捷徑可走】
轉載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46bc7ca0101g85k.html

人類的心智有可能發現這個不朽的、非思想所能組合成的境界嗎?這個境界必然是存在的,它很可能為人生帶來馨香、美和愛。
如果你觀察一下人類的歷史,你會發現他一直在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尋找那個超越日常瑣事之外的境界。他已經竭盡所能——斷食,自虐,涉入各種形式的精神錯亂行為,尊崇傳聞軼事以及其中的英雄豪傑,臣服於那些聲稱“我找到出路了,跟隨我吧!”的權威人物;不論在東方或西方,人們都在探索這個問題。然而知識份子、哲學家、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一向把開悟境界視為毫無價值的精神病症。對這些人而言,此種境界乃是精神分裂的症狀之一,或是應該完全避開的一種幻覺。因為他們看到周遭有許多奉宗教之名而締造出的荒誕現象,一些毫無理性、毫無意義的行為,因此他們寧願交往一些體制內的人士,或是一些臣服於正當模式的人。你一定早就觀察到這些現象了。
然而智力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罷了。它固然具有一定的分量,但世人卻賦予了智力、推理能力、邏輯活動過度重要的地位。人類並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實體,他們是極其複雜的存在。
你一定早已觀察到,人類一直想發現那個既理性又富有完整意義及深度,非智力所能虛構出來的東西;從古至今,他一直在奮力追尋那個境界。組織化的宗教其實是在做生意,它借著龐大無比的機構將人心局限於信仰、教條、儀式和迷信之中。它的生意十分興隆,我們會接受它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實在太空虛了。因為生活之中缺乏美,所以我們渴求浪漫而又神秘的傳聞軼事。我們嚮往傳奇或神話,但所有的人為組織,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都跟實相扯不上任何關係。
什麼樣的心智慧完全超脫人類的意圖之外?什麼樣的心智慧捨棄那些人類為了追求實相而虛構出來的事物?你知道嗎,實相是最難用言語來描述的一種東西。我們必須用言語溝通,但溝通也可以是無言的。這意味著你和講者必須處在同樣的層次,懷著同樣的熱情,共同進行探索。這樣你和講者才能真的相應。我們現在不只是在進行無言的溝通,同時也在透過言語來理清一些複雜的問題,但這是需要經由清晰而客觀的思考,以及超越一切思維的領會,才能辦到的事。
不成熟的人是 不適合冥想的。不成熟的人只會一味盤坐,練習吐納或倒立,嗑迷幻藥,企圖透過這些把戲來體悟生命的源頭。但是你別想借助藥物、斷食或任何修煉體系來發現那 個永恆不朽的東西,因為開悟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你必須下真正實修的工夫,也就是毫不扭曲地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思想。而這是需要極高的成熟度的,我指的並 不是年齡的大小,而是一個能如實觀察的心,一個能如實看到真、假以及假中之真的心。這才是真正成熟的心,它不論在政治上、生意上或是在關係之中,都有能力 如實觀察。
你也許早就聽過“冥想”一詞或讀過相關的著作,甚至追隨過某位宗師。不過我衷心希望你最好從未聽過它,這樣你才能以清新的頭腦去 探究它。有許多人都去過印度,可是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到那裡去:真理並不在那兒;那兒擁有的是浪漫的氛圍,但浪漫的氛圍絕不是真理。真理就在你的當下。 它不在遙遠的異國裡,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類早已做過的蠢事,因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你為什麼要冥想?
它真正的意思是沉思,留心,覺察,清楚地看見。
若想清楚地看見,沒有任何扭曲地進行觀察,你必須對自己內心的局限和底層的活動有所覺察。只是 覺察它,而不企圖去改變、轉變或解決掉它。對整個意識內容進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觀察,便是冥想的開始及結尾。第一步即是最後一步。
你為什麼要冥想?到底什麼是冥想?譬如清晨起床時你看到窗外的晨曦、遠山和水面的波光,如果你能一語不發地觀賞這驚人的美景,心裡連說“好美啊!”之類的念頭都沒有;如果你能如此全神貫注地觀察,你的心便是徹底寂靜的。否則你是無法真的觀察或傾聽的。因此冥想就是一種全觀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在這種心境之下, 你才能看到一朵花的美以及它的色彩和形狀,這時你跟那朵花之間的距離已經消失了。但這並不意味你認同了那朵花,而是你和那朵花之間的距離或時間感不見了。 只有當你的心中沒有任何念頭或自我中心的活動時,才能清楚地、全神貫注地覺察。這便是冥想。
不妨看看自己能不能毫不扭曲,也沒有任何記憶的干擾,而只是默默地進行觀察,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深入探究。這意味著思想不能干預觀察,亦即對你所觀察的物件不抱持任何刻板印象。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這件事。那個刻板印象就是“你”——你對別人所抱持的各種印象和自己的各種心理反應,這些都會造成你和別人的界分。界分又會帶來衝突。不抱持任何印象,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凝視對方,其中便自然存在著愛和慈悲,如此一來衝突就不見了。此即沒有觀察者的觀察。欣賞一朵花也是同樣的情形,那是一種融為一體的心境,其中沒有任何界分感。因為界分意味著衝突,只要思想一變得過分重要,界分感就產生了。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思維活動恐怕是太重要了一些。
現在 問題又產生了: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嗎?你是否必須去操控念頭,讓它們能正確地運作而不干擾到你?控制意味著壓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個固定的模式、模仿 以及臣服。從童年開始你就被教育成一名習於掌控的人,然後現代社會又產生了對掌控性的反動,於是你對自己說:“我再也不想被控制了,我要為所欲為。”我們 現在並不是在暗示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是的話,就有點離譜了,不過負責掌控的整個體制也是相當離譜的。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不需要掌控了。假設我的心很清楚地看見思維活動的干預,看見思想永遠在區分,也看見思想的運作永遠都在已知的領域之內,憑 著這份觀察,就能預防思想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