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懵懵,最近我聽到一句「境隨心轉」有所悟及體會。
在香港這「繁榮」「地小人多」的大都市裡,人與人之間十分「親近」,你可以看看在地鐵MTR裡人們迫在那擠滿的車廂裡,擠壓得好像原子一樣形成物質。昨日看了一會兒「鏗鏘集~何處是吾家」一時間心中十分不安同有怒火,因為看到政府一路迫趕露宿者的地方,搶奪了他們的私人物品都是「合法」的,十分奇怪。我一方面明白他們有可能會阻礙行人路及令細菌滋生,但同時間十分體諒他們,我心中不禁問:「他們都唔想訓街,邊有人想訓街?他們都係因為沒有房屋住吧。」政府不但不幫忙,反而趕絕,同理心在哪?加上一句「高官僭建就沒事,露宿者沒有地方住訓街就趕絕。什麼道理可言?」真的憤怒了。
我身邊的女朋友不禁問:「香港遲d會唔會沒有房屋住?」我只說了「物極必反!」之後再不想看下去,因為自己感到「心隨境轉」,令自己感同身受,所以不忍看下去,因為太負能量了。
其實,小懵懵,我最近都因為香港的巴士商場狂開大冷氣,那些政府一方面宣稱環保,一方面大量浪費能源 ,十分可笑~加上擠迫的環境令人感到無形的壓力,我不禁問身邊的女朋友:「你喜歡香港嗎?」
明天真的要出去放鬆一下心情,走走看大自然,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再次「為身心充電」,希望透過大自然的力量,令「境隨心轉」,回復好心情、正能量。
看過一篇張雅芳女士寫的文章有關 「心隨境轉,境隨心轉」向大家分享一下。讓我們去學習放下妄執,達致「境隨心轉」的境界,令自己平靜下來。
「六祖壇經」中有一段小故事是這樣的:一天,六祖慧能在講經壇上講經時,座下有兩個小沙彌在談天,其中一個小沙彌對著另外一個小沙彌說:「你看,是幡在動。」小沙彌回應道:「不對,應該是風在動。」六祖慧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後對著座下的這兩個小沙彌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從以上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每一個凡人的心都是被外在環境所牽動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幾乎都來源於外在因素,看到親朋好友有喜事,我們替他們高興,看到生離死別,我們會傷心流淚,當別人有意或無意激怒我們時,我們會生氣、憤怒甚至惡言相向。當我們替別人高興或悲傷時的心情,這或許可以解釋成有同理心、 同情心或慈悲心,這是比較正面的情緒,不會傷害到對方。但是當我們在生氣時的心情,它是屬於一種負面的情緒,這樣的一種情緒常常造成兩敗俱傷、惡性循環,
以致於雙方面形成心結,而且當我們在生氣時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為人在生氣時身上的肌肉跟血管都會因此而緊繃,此時血液循環受阻,如果一個人常常生氣就將會造成健康的慢性殺手。
其實,如果我們能試著讓自己的情緒不要太過於被外境所影響,時時保持一個心平氣和的心境,當別人冒犯我們時能慈悲以待或理性溝通,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氣好生了,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那必然就可以化解許多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跟矛盾,這個社會上就會少了許多暴戾之氣,取而 代之的是詳和之氣,進而使人心安定、社會安良、世界和平,一切的環境都將因人心的轉變而變好。其實,心隨境轉與境隨心轉就只是一念之間的智慧,如果每個人都能發揮這一點智慧,那周遭的一切都將變的美好。
淨因法師對「境隨心轉」有可以下的見解得到人氐智慧,亦令人心境平靜下來。
他說到~
普通人心隨境轉,一顆心很容易受身外之物的影響,情緒隨之而波動。譬如說,在不正確的消費觀鼓動之下,隨著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多。當這種永無休止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痛苦由此而生。同樣,當別人講我們不好時,便生氣、難過。因此,受環境左右的心,隨環境之改變,時而焦躁,時而憂心,時而恐懼,時而絕望,當然,有時也會得意忘形。然而其結果都一樣:苦海無邊。
而佛教則認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是身邊沒有令他困擾的人和事,而是取決於他面對困擾時的心態。一個人若能領悟到「境隨心轉」的境界,便會把別人的誤解看成 是磨練自己心智、昇華自己人格的契機,於一念之間,化煩惱為菩提;就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平常心看淡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和成敗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的心境自然生起。佛門的這種「境隨心轉」的人生智慧,使得我們能與佛同行,笑對煩惱,即一個人有麻煩時,也能擁有快樂的心境,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而佛教則認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是身邊沒有令他困擾的人和事,而是取決於他面對困擾時的心態。一個人若能領悟到「境隨心轉」的境界,便會把別人的誤解看成 是磨練自己心智、昇華自己人格的契機,於一念之間,化煩惱為菩提;就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平常心看淡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和成敗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的心境自然生起。佛門的這種「境隨心轉」的人生智慧,使得我們能與佛同行,笑對煩惱,即一個人有麻煩時,也能擁有快樂的心境,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